刷酸化妆品要凉了?

 

本文源自:原创 李静怡 化妆品观察

 

监管部门首次“论”刷酸。

 

今日(8月1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一篇名为《科学认识“刷酸”美容》的科普性文章。

 

 

文章详解诠释了“刷酸”的定义,并对“刷酸”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作出介绍。此外,针对如今化妆品市场上频频出现“刷酸”类产品,文章也明确表示:监管部门对化妆品中的“酸”有严格的使用限制和技术要求,而正规“刷酸治疗”中使用的“酸”,并非化妆品。

 

文章一经发布,“刷酸美容需在医疗机构开展”就登上微博热搜榜。截止发稿,该话题阅读量已近3000万。

 

 

01

市场需要真正的功效护肤品“刷酸”存在高风险

 

“刷酸”存在高风险

 

《科学认识“刷酸”美容》一文指出,“刷酸”其实是一种化学换肤术,又称化学剥脱术,是将化学制剂涂在皮肤表面,导致皮肤可控的损伤后促进新的皮肤再生。

 

但受到化学制剂的种类、浓度、在皮肤上停留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刷酸”带来的化学换肤作用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换肤作用的效果越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也更大。

 

换言之,“刷酸”实际上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护肤方式。

 

文章表示,这种“高风险”,主要是由于较高浓度的酸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和破坏作用。随着“酸”浓度的增加、停留时间的延长,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也随之上升。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暂时性红斑、肿胀、刺痛、灼热等不适,术后可能出现结痂、色素沉着等。另外少见的有灼伤、糜烂、渗出、色素异常、反应性痤疮、粟丘疹、毛细血管扩张、接触性荨麻疹、瘢痕等。

 

因此,《科学认识“刷酸”美容》建议,“刷酸治疗”需在具有医疗资质的医院或诊所,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因为医疗机构在进行“刷酸”治疗时,会针对消费者皮肤状态提供适当的“刷酸”方案,并在必要时给予干预或适时终止刷酸进程,以尽量减少或减轻皮肤的不良反应。

 

02

优质功效产品亮相创新展医疗刷酸≠化妆品刷酸医疗刷酸≠化妆品刷酸医疗刷酸≠化妆品刷酸医疗刷酸≠化妆品刷酸

 

酸性护肤≠医疗刷酸

 

“刷酸”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德国皮肤科医生首次描述了水杨酸作为化学剥落剂的特性后,皮肤科学届即对此表现出极大兴趣。发展至今,“刷酸”已经走进了消费者日常生活。

 

对此,国内知名护肤专家、冰寒实验室创始人冰寒曾在《刷酸指导手册之:酸与护肤》一文中指出,“多种酸类既可以作为化妆品成分日常使用,也可以作为医美治疗。所以既有日用级别的‘刷酸’,也有医学治疗级别的‘刷酸’,这两者在安全性、适用的情况方面差别巨大。”

 

这意味着,化妆品中所说的刷酸,并不等同于医疗级“刷酸”。

 

 

今日药监局发布的《科学认识“刷酸”美容》中也明确强调:“刷酸治疗”中的“酸”,不是化妆品。

 

“化妆品是以清洁、保护、美化、修饰为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不具有医疗作用。部分化妆品能够实现一定的清洁、去角质等功效,但与‘刷酸治疗’有着本质区别。”

 

据了解,“刷酸”属于医疗美容范畴的专有名词。医疗机构皮肤科常见的“刷酸祛痘”常用的果酸浓度为20%、35%、50%和70%,水杨酸常用的浓度为20%-30%。

 

而品牌宣称的“居家刷酸”,则是指使用低浓度酸性护肤品的“酸性护肤”。化妆品中α-羟基酸及其盐类和酯类(包括苹果酸、柠檬酸等果酸)的含量,按规定不得超过6.0%,水杨酸的含量不得超过3.0%。可见,化妆品中“酸”的允许使用浓度相对较低。

 

此外,国家还明确要求,“酸性护肤”产品pH值不得低于3.5,一定情况下还需在标签上标明“与防晒化妆品同时使用”。除香波外,不得用于三岁以下儿童使用的产品中,同时在标签上标明“含水杨酸,三岁以下儿童勿用”等。

 

03

基于原料优势,研发真正的功效护肤品“刷酸”化妆品井喷

 

“刷酸”化妆品井喷

 

如今,化妆品市场上宣称可用于“刷酸”的产品早已井喷。

 

在淘宝上搜索“刷酸”,月销过万的产品有20多件。其中销量最高的美国stridex水杨酸棉片,单品月销超10万件。根据stridex品牌官方旗舰店显示,温和型产品中水杨酸含量为0.5%,加强型产品中水杨酸含量为2%。品牌宣称,其具有能够祛除痘痘及黑头、收缩毛孔、溶解油脂、舒缓修复等功效。

 

销量排名靠前的博乐达面膜、芙清密钥面膜、DR.WU达尔肤等产品,也均在官网宣称添加有不同浓度的水杨酸。

 

随着消费者热捧,理肤泉、自然堂、润百颜、HFP等一众国内外品牌迅速入局。今年6月,联合利华还发布消息称,将收购“刷酸”界鼻祖品牌Paula’s Choice宝拉珍选。这也是联合利华今年的首笔收购。

 

然而,火爆的市场之下,由于操作不当而导致的刷酸乱象频发。

 

在#刷酸美容需在医疗机构开展#热搜词条下,有网友指出,“很多人自行在家刷酸不仅会导致皮肤变敏感、爆痘,甚至‘烂脸’,特别是一些网红博主,教大家在家操作高浓度酸,这些产品并非妆字号产品,没有系统地进行过专业学习与培训,很容易导致色沉、皮肤屏障受损等情况。”

 

目前,品观APP在小红书上以“刷酸烂脸”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相关笔记超9万篇。在淘宝热销商品的评论区,也不乏“‘刷’完酸脸颊刺痛”、“反复长痘起皮”、“刷完没效果还爆痘,感觉交智商税了”等评论。

 

 

在中山大学教授叶剑清看来,如今能够在市场上流通的宣称“刷酸”的产品,酸度含量上肯定都是符合要求的,但消费者使用后效果有待考证,“酸性浓度的安全性和一定的功效性是相矛盾的”。

 

“但是市场上还有一些浓度较高的原料,它们可能本来是提供给美容机构的,消费者可能通过各种途径买到了,自己用在脸上,那就会产生很严重的皮肤问题了。”

 

叶剑清认为,要解决如今市场上的乱象,只能靠消费者自觉。“常规销售的产品都是合规的,监管部门也没法‘一刀切’,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靠官方和媒体进行科普,引起消费者警觉。”

 

本文源自:原创 李静怡 化妆品观察

 

2021年8月31日 14:06
浏览量:0

委员会概况

资料下载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