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香精香料发展史(下)

点击以下图片查看《上海香精香料发展史(上)》↓

1

 

二、上海早期天然香料加工业

 

20世纪初,国内还不能制造薄荷脑,用于医药、牙膏、牙粉以及饮料食品中的薄荷脑全由日本进口。当时爱国人士汪寿生先生为开发我国资源,致力研究薄荷脑的提取与制造。1925年,日新盛药行行主之子虞兆兴与方掖仙、张宝年等人合资二万银元,在上海麦利克租房开办永盛薄荷公司生产薄荷脑,于1926年正式投产,首次制造出利用我国资源的薄荷脑。

 

1930年,永盛厂增设农事部,在太仓、嘉定、崇明、启东、杭州等设立了办事处,采取保价收购等措施,提倡种植,使薄荷产区不断扩大,促进了薄荷脑生产的发展,产品质量也逐渐改进和提高,除供应国内使用还向国外出口。

 

1933年鉴臣香料厂用天然的黑香豆、香荚兰、咖啡、可可和广木香制成酊剂以供调香使用。

 

30年代,全国发生大水灾,交通断绝,经济萧条,经营百里化工厂的叶心农曾以蒸馏艾蒿等精油为生,也曾对白兰、茉莉、玳玳、玫瑰、佛手加以提炼精油。1935年叶氏兄弟叶如愚委托德商行引进法国生产香叶油的种苗,在郊区程家桥附近栽种达三亩之多。1937年租地迪化北路2弄2号从事生产香茅油、柠檬油等天然香料。1937年,王容斋等人在杨树浦创建上海薄荷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财神”牌薄荷油及薄荷脑。同年,由曹莘耕、李祖华、张宝年、李祖存、林祥生等人集资四万元筹办新华薄荷股份有限公司,在大德新榨油厂内租用一部分房屋,安装简单的设备,生产“白熊”牌薄荷脑及薄荷素油,由于产品质量优良,加之经营得法,薄荷脑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了一定的地位。上海八•一三事变,为避免战事,上海薄荷厂迁往江西吉安,永盛薄荷厂迁到海防路,继而扩大了生产规模。

 

2

上海薄荷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1938年至1941年间,上海又新开设了20多家薄荷厂生产薄荷产品,薄荷油精炼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华”牌(1938年唐德彰),华盛薄荷股份有限公司的“百福牌”(1940年王仰先)以及规模较小的永安、永茂、大东、同盛、格致、久馨、华德、中华、新生薄荷厂。另外还有一些薄荷油商开设只经营不生产的如三星、光华等薄荷公司。薄荷产品成了上海主要的大宗天然产品,在这期间,罗培士化学厂的汪巨川先生大量收购了可用作生产化妆类和皂用香料的药材,提炼成天然香原料供作调香使用。

 

1941年太平洋战事发生,由于日军的掠夺,以及上海通外的航运濒于断绝,使进出口销售发生困难,上海有些薄荷厂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直到抗战胜利,薄荷工业才有了转机,跃华、永盛、上海等薄荷厂复工后扩大了规模。新华薄荷厂恢复生产后,“白熊”牌薄荷油、薄荷脑得以继续出口,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日益巩固,生产业务不断发展。

 

1947年新华厂从大德新油厂迁到浦东,年生产能力达到150吨,在同行业中声誉处于领先地位。1948年曹钜庆先生在黄渡路开设国华薄荷厂,采用“熊猫”牌商标注册(解放后并入中福薄荷厂)。

 

1949年又陆续出现了大丰薄荷工厂(1949年7月夏徳煊)的“白马”牌,沈元来股份有限公司薄荷工厂(1949年8月沈祖荫)的“象牌”,长城薄荷厂(1949年9月陈璇笙)的“长城”牌,新民化工厂有限公司(1949年9月董道勇)的“英雄”牌,联华薄荷厂(1949年10月,刘作民)的“刘海”牌以及中福薄荷厂股份公司(1949年10月,陈明样)的“骆驼”牌薄荷制品。

 

1950年,新建薄荷厂(1950年9月)的“风凰”牌,大来有限公司薄荷厂(1950年10片,张钧范)的“大来”牌薄荷产品相继推出,由自产自销逐步转为国营公司委托加工薄荷油、脑。到1956年合营时,经过兼并改组,永盛、中福二个厂并入新华薄荷厂,其他各薄荷厂陆续转产或停业。

 

3

 

1954年,由于商业部门积压大量杭白菊,溢芳香料厂建造固定式浸提设备生产杭白菊浸膏。1958年,因新华香料厂发展合成香料需要,薄荷脑生产全部集中到海防路场地,后因该地厂房陈旧,设备拥挤,于1987年被迫停产,与上海望新香料厂联营生产“白熊”牌薄荷油、脑。

 

从1950年到1990年,新华香料厂累计生产薄荷脑14299吨,其中出口量为10215吨,产品运销美、英、日、法、港、澳及东欧等28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家创汇2亿美元,成为世界名牌产品。

 

在国际竞争时,新华香料厂的薄荷脑无论与巴西、印度天然薄荷脑生产国或欧美生产人造薄荷脑相比,都占有明显的优势。1979年白熊牌薄荷脑因其品质优良荣获国家金质奖。

 

 

三、合成香料工业

 

上海合成香料从1958年以后发展较为迅速,公私合营前,基本上是作坊式自产自销的小批量生产,公私合营后通过兼并、调整,走向布局合理、具相当规模、稳步发展的道路。

 

30年代以前,民族香料工业主要的还是依赖进口香基、香料,从事简单的调配工作,抗战爆发后,国外进口来源阻塞,造成了香料奇缺,为了开展业务,出于生机和本能,在摸索中开辟出合成香料的自救之路。

 

就在这种内外交困情况下,李润田先生聘用专攻化学的大学毕业生吴瑞琨、冯锡玮等8人,从事合成香原料的试制,在永康路建厂自制乙酸芳樟酯、乙酸松油酯、乙酸香叶酯、玫瑰醇等产品自救解困,并用进口焦木酸制备霖醚等等,用于调配饮料、烟草香精。

 

1938年前后,由罗培士化学厂改名的隆达利香料厂,首家试制了羟基香茅醛,并进行批量生产。

 

4

 

在此期间,百里化工厂在虹桥地区古北路开设工厂,由叶如愚先生领导,以香茅油为原料,经分馏、还原制备玫瑰醇,同时在迪化北路2弄26租地生产香叶醇、松油醇、乙酸松油酯等产品。由孙喜一、马再强先生开设的友宁行,生产氯乙烷。

 

经过精心竭力的艰苦努力,稳住了脚跟,开创出我国合成香料奋斗道路,1943年友宁行改名为友宁制药厂,生产氯甲烷、葡萄糖酸钙等产品。1945年抗战胜利,国外货倾销国内市场,以前的产品停止生产。山孙桂林先生试制成功邻氨基苯甲酸甲酯,该产品合成路线很有独创性,后来受国内外专家的重视,直到1963年才开始试制用氨水法生产路线。

 

 

1949年,溢芳香料厂改名为溢芳化学厂,聘请魏随郎技师开始研究制造工艺,1949年11月29日买下公兴路360号,开始生产合成香料,除了蒸馏香茅油,并由芳樟油、分馏出芳樟醇、香叶醇做四个酯(甲、乙、丙、丁),用什醇油做异戊酯外,还生产苯甲酰丙酮、桂醛、桂醇(乙醇铝法)、乙酸异戊酯、乙酸芳樟酯。1955年乙酸芳樟酯年产达60吨,大多出口,什醇油分馏年产达200吨。

 

1949年11月茂林香精原料股份有限公司改称茂林化学厂,1953年始研制合成香料生产,产品有丁酸、戊酸酯类,大部分自用,少量出售。

 

1950年到1951年综合化工厂研制生产洋茉莉醛、紫罗二酮等合成香料,从1961年起,开始专业生产黄樟油、山苍籽油和茴香油系列的香料产品。

 

1952年初,蔚中香料厂生产的松油醇,1953年开始向国外出口。

 

1952年正利行改作正利化工厂,生产乙酸芳樟酯、乙酸香叶酯、混合酸乙酯(人造康乃克油)、异戊酸戊酯等合成香料。

 

1953年企华化工厂聘请施庆和、周振钧工程师,开始生产香料,土要产品有甲位戊基桂醛、庚酸乙酯、桃醛、甲乙酮、戊酸等。

 

1953年大公化工厂开始从经营化学产品为主转到以生产经营香料产品为主,化学产品为辅。香料产品有桂酸、桂醇、桂酸乙酯、桂酸甲酯、苏合香乙酯等。

 

1956年10月1日,由企华、大公、友宁、正利公私合营并入上海香料厂,设厂于中山北路531号,1957年以后生产蓖麻油、甲苯、酯类等系列合成香料产品,产品商标注册“象”牌。从1958年起,为了填补市场空白,上海香料厂先后研制生产苯甲醇、香豆素、乙酸苄酯、苯乙醇等。其中苯甲醇质量在1964年列入国际先进水平的规划,先后被评为全国轻工部、市级轻工业局优质产品。苯甲醇从1959年的年产量30吨发展到1990年生产能力达1000吨。1958年上海联合香料厂研制苯乙醇,质量标准接近国际水平,分别在1980年和1984年获得上海轻工业局和全国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

 

5

 

1958年到1960年,为食品和日用化妆品等行业配套需要,上海新华香料厂先后研制生产了香兰素,合成檀香和葵子麝香等产品,其中香兰素在1961年以“白熊”牌商标首次向国外出口,从1959〜1990年共生产香兰素7225.39吨,其中出口3884.19吨,占50%以上,为国家创汇约4661万美元。在1983年被评为国家级银质奖产品。合成檀香从1959年到1990年共生产2831.23吨,其中出口893.24吨,占30%以上,为国家创汇约1250万美元,在1988年荣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1963年底,为了满足内外销中高档加香产品的需要,上海联合香料厂研制生产兔耳草醛,经过三次工艺路线改革,90%兔耳草醛的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质量,1989年分别荣获上海轻工业局、轻工业部优质产品。

 

1966年至1976年十年间,上海香料工业在生产经营上受到重大损失,但根据实际需要,上海联合香料厂、新华香料厂等单位先后分別研制出合成香料芳樟醇、乙酸诺卜酯、乙酸鸢尾酯等新产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香料工业有了新发展,陆续开发了新产品,从1983年至1989年就开发新产品16只(如2-甲苯丁酸及其乙酯、新铃兰醛、柑青醛、邻甲酚生产水杨醛新工艺),其中有11只产品评为市、部优产品,2只产品评为局优产品。

 

联合香料厂在1979年以后开发5只新产品,其中檀香醚、柑青醛2只新产品分别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委和轻工业部优秀新产品证书。

 

仅就联合香料厂和上海香料厂1990年的产量已达到2501.1吨,产值达7424.2万元,达全国之冠,而且产量之大,质量之优,已经达到世界水平。

 

 

四、上海香精工业

 

19世纪中叶,西欧国家使用科学方法制造合成香料,再运用调香技术把香料调配成香精,由于当时中国经济技术落后,有繁华商业的中国大都市上海,自然成了西方新技术商品倾销的集中地,从而使我国一向以天然原料为主的香料行业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舶来的香妆品大量进口所赚取的巨额利润,刺激了我民族资本家,由国人创设的香妆品厂逐渐增多,它们所用的香精香料完全依靠德、法、意、荷兰及瑞士等国进口。

 

6

 

1929年,李润田先生脱离瑞商开设的慎余洋行,开始研制并推销自创的“鹰”牌香精,“鹰”牌香精开始问世时,实际上大部分还是用奇华顿厂产品改装出售,后来逐步从简单香精调配发展到全部用原料配制香精。

 

曾以“三叶”牌亦称“金叶”牌商标命名的叶氏三兄弟所经营的香料行,开始经销德国哈门雷默香料公司的香精,由此得到许多样品和有关资料书籍,继而又获得该公司出售香基的公开配方,在此基础上开始自行调配香精,1929年改为百里化工厂以后,叶心农更凭曾学过的医道经验,以中西医配方的技艺,结合国外资料,独创叶氏调香术,自成一派,颇有独到之处,作五十年代曾创造出不少有名的香精,被公认为中国最好的调香师之一。

 

1932年,李氏买下原鉴臣洋行,直接用鉴臣洋行名义专营香精香料,于1933年不惜重金聘请波兰人那格尔为技师。陆续配出各种不同香型的混合香精,注册商标除了“鹰”牌外,还有“花果”牌。那格尔在鉴臣工作五、六年间,协助李氏培养了调香技术骨干,如汪清如、戴子莹、江清源、吴敬德、林蕃荣等人。

 

从1940年鉴臣洋行公布的“鹰”牌香精目录看,当时生产研制的香精品种有364只。

1933年改组成立的嘉福香料股份有限公司,从事混合香料和混合香精,注册商标为“皇冠”牌,使用的原料均为进口货。

 

1936年由陈瑞桢开设的亚斯古香料厂,调配用于饮食品为主的亚美斯古各种香精。

 

1938年,张翅鹏开设茂林化学厂、自己调配以烟草香精为主的“水獭”牌各种香精。

 

1941年成立的生丰行,生产“希艾”和“生丰”牌二个商标的日化食品、烟草等香精,1943年邀请到从沪江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中国化学工业社从事调香工作的朱曾徵担任兼职调香师,使“生丰”牌香精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对玫瑰型香精的调配更有独到之处。

 

1943年,隆达利化工厂聘请在鉴臣厂学过调香的戴子莹先生担任调香师,生产以日化为主的“船”牌香精,后由汪巨川、王金华接替。同年,黄庆祥开设美亚香料厂生产“道奇”牌香精。吴敬德独资开办正利化工厂,自己调配以日化皂用为主的“象”牌香精。

 

1944年,戴子莹离开隆达利和许仁卿等合伙设立综合化工社,由戴子莹自己调配以日化为主的“金狮”牌香精。

 

1942年到1945年日军侵占上海期间,香原料进口困难,日货香精则在国内肆意倾销,致使本业经营惨淡。

 

1946年,瞿维汗设合群香精厂,以“飞鸽”牌为商标。

 

1946年后,上海香料行业呈现繁荣气象,经各厂积极努力,产品大有进步,所制调合香精之品质已足以与国外之制成品相媲美,加以海关亦禁止舶来货,国内香皂、牙膏、烟草、医药、食品饮料行业皆乐于采用国货,从而每年节省外汇为数颇巨。

 

1947年,周泰澜与汪清华设立开隆香料厂,以“孔雀”牌商标生产食用香精和烟用香精。同年,原来经营美生药房的孙葆麟、李嘉源亦逐步转入香料行业,由药剂师周世光调配饮食和烟用的香精。

 

据上海香料工业同业公会1951年的会员厂名录所记,从事香精生产厂已有27家,公私合营前夕,大、中、小香精生产工厂已达32家。

 

7

 

解放以后,亚美斯占、美亚、合群、美达、立基等厂并入开隆香料厂。1958年5月开隆厂又归并正广和汽水厂,成立正广和汽水厂香精车间生产食用、烟用香精。1962年经上海食品日化公司批准,将正广和汽水厂香精车间划入上海日用化学品一厂。以生产日化香精的各厂归并于鉴臣香料厂,而以生产食用香精的各厂合并,并入于日用化学品一厂(现改为日用香精厂)。

 

1967年至1976年的十年中,香精行业尤以日化香精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奢侈品而加以抵制,加之与国际文化技术的隔绝,香型简单,品种单调,与国际流行时潮的距离越拉越大。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不仅推动了生产而且开拓了视野。为了适应和促进饮料、食品、烟草、酒类、日化用品行业的发展,探索研究国外先进技术和配方,研制开发各类乳化水果型香精和调味用肉类、蔬菜、海鲜类及坚果型香精等新产品,据上海日用香精厂统计,目前该厂食用香精品种为248种,烟用香精品种为125种,质量稳定,其中有10只食用香精先后荣获轻工业部、市经委颁发的优质产品称号。

 

鉴臣香料厂从1980年〜1983年间引进部分国外香原料,研制新香型,提供日用香精给全国化妆品行业和其他加香产品,先后有25只产品荣获国家级银质奖、国优新产品金龙奖、部优省优市优质奖。1978年戴子莹又回到他年轻进学技的鉴臣香料厂担任技术副厂长,负责调配、创新香精,此时他已技艺熟练,炉火纯青,充分发挥才能,大胆创新。本来上海就有二只半鼻子之说,据上海轻工志所载,汪家三兄弟(汪清如、汪清源、汪清华)算一个鼻子,叶氏三兄弟(叶心农、叶如愚、叶宗涛)为另一个鼻子,而戴子莹就是那半个鼻子,可见他早已被公认为我国的优秀调香师。

 

因兰花是我国独特的香花,其味幽雅持久,令人神往。戴先生的客堂中种着许多品种的兰花,从开花到凋谢,可闻到全过程的香气变化。当时气相色谱仪尚未应用,他就靠如此日夜的辛勤劳动,采用了国外新的香料,调配出逼真的兰花香精,1979年全国第一次香料展览会在京开幕,就此轰动了北京得到一致好评,争相抢购样品。

 

接着为上海香海化妆品厂配制了国际型香精,也掀起了阵旋风,经久不衰,足以证明戴先生的创新才能,已经达到国际一流的调香水平。1986年鉴臣厂开发了乳化香精用于织物、塑料、涂料加香,从而拓宽了香精加香范围。

 

1986年12月27日,上海香精香料公司的组成,加强了企业的宏观运行,提高了产品更新换代的经济活力。1989年完成麝香、芒果饮料香精、仿混合型外烟香精等3只香精新产品,更新率达到7%以上。

 

据上海日化公司1990年计划、财务年报统计,仅上海日用香精厂和鉴臣香料厂一年的出口交货值已达28万美元,这已表明上海经历了从外国香精的买办变为出口香精的沧桑变迁,已经开始步入世界时潮之中。

 

本文源自: 百料汇头条   陈凯纹

 

2019年11月21日 14:39
浏览量:0

委员会概况

资料下载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