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香精香料发展史(上)

 

一、上海香料工业概略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是孕育中国轻工业成长的发源地。位于长江口冲积平原的东端。早在北宋年间,上海就已是“人烟浩穰”“海舶辐辏”。1843年上海开埠后,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分工较细的商业网络,历史上曾有“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之称。外国列强霸占土地划分租界,外国商人纷纷开设洋行,倾销过剩商品,掠夺廉价原料,列强控制下的上海,成了形形色色冒险家的乐园。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资本家和中国民族工商业者在上海兴办了一些药水厂、化工厂等,除了盐、石粉、桐油外,其他化工原料都依赖进口,同时洋商雇佣买办,为他们推销进口商品,香料行业如英国的W. J. Bush. A. Boake Poberls 、瑞士的L. Givaudan. Firmenich、荷兰的Naarden. Polak Schwarz(老泡力克)与P. F. W.(新泡力克)、法国的Lauties Fils.、德国的Agfa、Haarmann Reimer等香料公司,这些公司之间亦相互竞争倾销各目的特色香精。

 

游弋于帝国主义列强控制下的作坊式的民族工业基础薄弱,结构畸形,设备简陋,备受帝国主义和外国资本的倾轧和排挤。

 

1912年,方逸仙筹建的中国化学工业社以及由范和甫开设的大陆化妆品厂是上海早期的民族香妆工业。至20年代,上海已经形成了使用香精的最终产品场,对发展香料工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追溯上海最早经营进口香料香精历史,要算1853年创办的老德纪药房和1898年创办的华美药房了。

 

早期以进口呢绒为主要业务的鉴臣洋行是华人经营的商行,1920年,鉴臣香料厂的创始人李润田先生曾借用该行名义创办香料部,李先后在隆兴洋行任职,1925年瑞士隆兴洋行倒闭,李氏自己开设了一家大华行。但由于瑞商权利不外溢之故,奇华顿的香料香精经营权仍转入另一家瑞商慎余洋行,1929年李借用鉴臣洋行的西药部,开始研制并推销自创的鹰牌香精。1932年,李氏出资买下鉴臣洋行,重金聘用波兰人那格尔(C. S. Nagel)为技师,配制香精及进行小规模的香原料生产,同时协助李氏培育调香技术骨干。1943年由独资经营改为股份有限公司。

 

2

李润田

 

除鉴臣外,由叶氏三兄弟合作,在1924年创设百里化学厂,开始时搞些天然香料的精油提炼。1929年从事香精配方研究,独创叶家调香术。1935年在虹桥地区古北路开设工厂,从法国引进香叶种苗,将所得香叶油添加到单离合成的玫瑰醇中,使产品具特色香味。解放后以生产松油醇系列产品为主。

 

嘉福香料厂,原名华昌工业原料号,是郑廷荣和李祖勋于192年在大通路开设,后来专门经销西欧各国进口的香料业务,改名为嘉福香料公司,1935年与华嘉洋行、比金公司合并改组为嘉福香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皇冠”牌混合香精和香基。1944年在江宁路建厂设立调香部,1917年改为嘉福公司附属的利培化学厂,生产少量自用香料。1953年5月在昆山投资建立新厂,1954年把上海市区的所有机构全部迁至昆山,成为上海香料工业中唯一地处江苏省的香料厂,主要生产芳樟系列产品,并专营为生产进出口公司整理出口精油的业务。

 

经销荷兰泡力克(Polak)香料公司产品的大利行和生产日化产品的东方化学工业社于1941年合并改组为生丰香料厂,生产“贝希艾”和“生丰”二个商标的日化产品、食品、烟草等香料香精。1914年盘进了地处徐家汇同仁街的一家生产酯类的溶剂小厂,以此作为生产香料的工厂。1952年经销德国Schimmel香料公司产品,后在虹桥路670号建造起50年代颇具规模的香茅油产品车间,1958年与美生香料厂一同迁到桃浦地区成立联合香料厂。

 

汪巨川、过顺富和殷福昌三人合伙,于1943年在归化路(现为昌化路)创建隆达利化工厂,生产“船”牌香精。解放后又在广东路幵设办事处,聘请江希张先生担任顾问,专门从事发掘国内的天然植物香料,1951年又到虹桥路开设新厂,专门生产香料,1953年扩建后,撤消归化路的工厂,公私合营后,有光明工业社和天明工业社并入,并属中心厂生丰香料厂领导。

 

许仁卿、戴子莹翁婿俩于1944年开办综合化工社,1946年由江苏路迁到新闸路,以配香精为主,也小规模地生产一些供本厂调香用的香料,解放后迁到愚园路,改名为综合化工厂,并聘到屠伯范化学师,研究生产合成和单离香料。曾在1951年到海南岛开辟过近500亩的农场基地,1953年在邯郸路建设新厂。公私合营后改名为综合香料厂,1967年改名为东方红香料厂,1972年又改为上海香料二厂,于1990年并入上海新华香料厂。

 

1946年,王修荫通过从国民党政府的经济部苏北皖特派员办公处,投标买到一个日本小川(Ogawa)香料公司在上海的一家调香工厂,独资开办溢芬化学厂,最初设厂在江宁路,后来搬至闸北宝昌路,除了经销进口香基和调香外,还从事香料科研和香料的生产、设计、制造香料专用设备。1954年镒昌香料号,1956年茂林化学厂相继并入溢芬化学厂,1958年共同并入上海香料厂。

 

抗战之前,上海私营香料业计有鉴臣、百里、嘉福等大小香料厂37家。日军侵占上海时期,香料行业处境萧条,经营惨淡。

 

3

1932年淞沪抗战中,被日军焚毁的商务印书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百业待兴,上海香料行业也乘势奋起,积极经营、不断努力,产品大有进步,为扶植民族工业,海关亦禁止舶来品输入,国人也乐于采用国货,呈现战后经济繁荣的新气象,涌现出许多香料厂。

 

1947年8月13日在上海发起成立香料同业公会,李润田先生任筹备主任,郑廷荣和奚永康为副主任,同年10月11日,经社会局同意正式成立上海市香料工业同业公会,会址设在滇池路110号,负责人李润田,会员单位有24家。据1950年统计,同业公会的工业会员计 26家,商业会员有3家。

 

1949年解放前,上海香料工业只是处于萌芽阶段,生产停留在作坊式、实验式的状态。设备简陋,生产能力低,品种单调,大部分是从经商起家,或配备各种香精,或经营各种化工原料,生产少量配制自用的简单香料。

 

1950年2月25日,因二·六轰炸,香料工业生产也受到影响,处于停顿萧条时期。1951年7月〜1952年1月底近半年中为香料生产最繁荣时期,每月平均营业额是解放前的5倍。

 

全国解放后,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政策,进口货逐年减少,客观形势导致工厂走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起初,市人民政府还分配定数量的国家外汇额度,由香料工业同业公会按照营业额比例分配给各厂,自行委托进口商各自进口。直到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完全断绝进口来源,香料界连这笔外汇也没有了,从而迫使大家注重发展中国的香料工业,同业公会组织人员到外省市去寻找天然香料,用以提取柠檬醛香料的野生香料植物山苍籽油就是五十年代初被发现的,各厂根据自己技术力量,在单离香料、合成香料的各个领域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按先易后难的程序,试制出一批质暈达到调香要求的香料,既代替弥补了进口香料,又发展了生产,当时各厂招兵买马,培养自己的科研队伍,正规的科技人员达到30人以上,日以继夜地向着空白的中国香料王国艰难的拼搏开拓。

 

4

1949年上海外滩

 

解放后,政府大力推行经济恢复政策,鼓励、扶植发展民族工业,经过三年的经济发展,香料品种和数量不断扩大,几个大厂都深感原有的场地、厂房已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纷纷寻找新址建厂,美生药房附设的中联化学厂从医药转到香料业。政府也号召一些经商进出口业务的部门转向工业,当时就有经销瑞士Allondon厂香料的佑利洋行,聘到施穆如先生,由商业转向生产香料工业;企华化工原料行,原做化工原料进出口生意,并在昭通路设有门市部,聘请化工老前辈施庆和先生为顾问,曹祥云为工程师,利用中山北路和田路的原料仓库生产合成香料;生产原药的大公化学厂也聘到孙成煦化学师,短期内生产出桂醇、桂酸酯类和溴代苏合香烯等产品;孙桂林开设友宁化学厂,利用在海关工作中获得的一些信息情报,综合利用回收物资生产香料产品。

 

除了香料行业外,一些加香产品的工厂如上海制皂公司、中央肥皂厂、富贝康行化妆品厂等都设有自己的调香室,可以调配一些香精,其目的在于防止同行对其产品假冒,同时检验采购来的香精质量,他们往往是把几家香料厂买来的同类型香精,按一定的比例加以复制调配,调配出来的专用香精虽然香型不变,却已是一个世人不知的配方。

 

5

上海制皂厂

 

1953年10月份起,中国化工原料公司上海分公司开始经营香料香精业务,对工厂的产品实行了全面的收购包销,使私营香料工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得到了初步的改善,开始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上来,限制了盲目发展。1954年7月份开始,上海私营香料业各大型厂走上专业分工的道路,通过专业分工及技术改进后,提高了对产品的质量和价格要求,明确化验分析方法和产品规格,要求香精标明配方,使香料行业走向正规化生产的道路。随着生产规模的日趋扩大,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并经进出口公司的努力,开始向苏联、东欧等国家出口香料香精,年达数百吨之多。但当时尚无总体发展规划,企业都是私营性质,产品仍难免重复,研究和生产的技术水平也仍属初级阶段。

 

1956年上半年,全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基本上实行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在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扶植下,对香料行业进行整顿,根据各厂生产方式和产品性质,有计划、有步骤地采用了裁、并、改、合的措施。以生产日化香精的各厂归并于鉴臣香料厂;以生产食用香精的各厂归并于开降香料厂;以生产薄荷油为主体原料的各厂归并于新华薄荷厂;以芳樟油为主体原料的各厂归并于嘉福香料厂;以山苍籽油为主体原料的各厂归并于综合香料厂;以松节油为主体原料的各厂归并于蔚中香料厂;以香茅油为主体原料的各厂合并成立联合香料厂;生产各种合成香料的各厂合并成立了上海香料厂。

 

为了发展新兴的香料工业,特别是合成与半合成的香料,1958年5月,联合香料厂建成上海香料工业中第一个国营企业机制。

 

经过三年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科研和技改后,基本香原料都已能自给,生产水平开始进入了中级阶段。搪瓷、不锈钢反应锅取代了手工搅拌的氧气罐、玻璃烧瓶作反应锅等设备,使用大型真空泵代替原来实验用的小真空泵。同时积极组织技术人员研制开发了新产品近百种,其中有些品种填补了国家香料工业的空白。

 

到1965年,生产的天然香料已在100种以上,在大量出口的同时,为合成香料提供了大量香原料,使合成香料产品也日益增进,品种也在150种以上,出口量逐年上升,上海香料生产体系已经形成并初具规模。1966年文化大革命,1967年上海香料行业各企业全部变成国营性质。

 

1967年〜1976年十年“文革”期间,原有的管理制度被打破,单耗上升,但联合香料厂、上海香枓厂等单位,先后分別研制和生产出合成芳樟醇、乙酸诺卜酯、乙酸鸢尾酯新产品和氯化苄管道连续通氯新工艺等,鉴臣香料厂生产量和出口交货值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从1976年10月开始,上海工业进行了恢复性整顿,着重抓了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消耗。尤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上海香料工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了生产,新华香料厂1978年平均每个职工为国家创汇达二万四千美元,名列上海市创汇工厂的第二位。新华香料厂“白熊”牌薄荷脑在1979年荣获国家金质奖,这是上海市轻工系统首次获得的金奖产品,白熊牌香兰素荣获1983年国家银质奖。

 

6

“白熊”牌薄荷脑

 

根据行业需要,1979年7月联合香料厂与上海香料三厂(前身为蔚中香料厂)合并为上海联合香料厂。1982年,上海轻工系统第一家中美合资企业上海高仕香精有限公司成立,经营香精。

 

从1981年至1983年,上海的香料行业普遍实行了厂长负责制,行业七厂通过市场调查,采取了“新、优、廉、活”的经营方法,使生产稳定上升,全年产值增长12.2%。1984年上海香料行业的企业管理工作全部达到轻工业局合格水平,实现了企业管理工作的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

 

1986年12月27日,上海七个香料香精重点骨干企业联合组成全民所有制的集团性精细化工企业——上海香精香料公司。成为当时中国生产规模最大的香料香精生产与出口企业,香料行业中唯一的网家重点支持技术改造的大中型骨干企业。1987年实行以公司一个头进行工资与经济效益挂钩包干,公司对七个厂分别条件,增产增收、增产减收、减产减收和实现公司目标,分三档六类严格考核的办法。公司一个头对财政实行“税贷包”超前改革试点。1987年实现利税7283万元,出口创汇902万美元,名、优、新产品和出口产品占生产总产值的21.3%,人均年创汇达3500美元。

 

1987年4月,在上海轻工业局统一领导下,组织公司内部七个厂开展了企业升级工作,并以公司名头申报国家级企业。

 

1988年6月,上海轻工业局国家级企业评审领导小组,受轻工业部委托,对上海香精香料公司的产品质量、物质消耗、经济效益和安全生产,企业管理进行评审,全部达到国家二级企业的标准。同年8月,经轻工业部审定公布:上海香精香料公司荣获国家二级企业。

 

1988年生产香精7029吨,比1987年增长4.19%;香料为5162吨,比1987年增长6%;全年完成出口交货值3859.6万元,比1987年增长13.6%;利润达4155万元,为承包基数的109.56%;利税总额完成7230万元,为1987年同期的100. 34%。

 

1989年受到市场冲击和资金、原材料短缺的困难,上海香精香料公司和七个厂坚决贯彻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以联合的优势克服各种困难,调整品种结构,扩大出口创汇,使各香料厂的出口交货比1988年有明显的增长,日用香精厂的自销香精量从1988年400吨猛增到800吨,还开发香料新产品5只,完成科研项目3项,香精新产品更新率达到7%以上。全年实现利润4336万元,比1988年增长9.7%;利税总额为7307万元。

 

1990年1月,新华香料厂与上海香料厂合并为上海新华香料厂。1990年6月12日,上海日化公司与上海香精香料公司分并组建实体性的上海日用化学公司,实行一个头对财政结算,一个头对公司成员单位实行工资与效益挂钩。至此,上海香料行业有联合香料厂、上海香料厂、新华香料厂、日用香精厂、鉴臣香料厂、嘉福香料厂六家。1990年共计生产香精6666. 68吨,香料4167. 23吨。

 

7

中国代表团团长石广生签署中国入世议定书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产业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作为中国经济、金融及贸易中心,上海经济获得快速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全球香料香精工业的跨国转移,上海香料香精需求和供给双向增长。通过对香精香料行业现状分析,2016年上海市的香精香料行业产成品占比为25.71%,名列全国第一。

 

       本文源自: 百料汇头条   陈凯纹

 

2019年11月14日 13:09
浏览量:0

委员会概况

资料下载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