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妆品四大风险特性分析生产风险法规管控
作者:李平辉/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整理者:龙菲/中国美妆网
关于化妆品生产风险法规管控及相关安全标准,我主要从《精细化工企业工程设计防火标准》(GB51283-2020)、《气雾剂安全技术》(AQ3041-2011)以及化妆品生产风险法规管控三个方面具体讲解。
一、《精细化工企业工程设计防火标准》(GB51283-2020)
《精细化工企业工程设计防火标准》(GB 51283-2020)(以下称“标准”)在2020年01月16日正式发布,并于2020年10月1日开始实施。
标准涉及11章内容和1个附录,主要内容分为总则、术语、火灾危险性分类、厂址选择与工厂总平面布置、工艺系统及生产设施、仓储设施、管道布置、厂(库)房建筑防火、消防设施、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电气等。
标准关注的重点在于:
1、规定了防火间距的设定原则
精细化工企业生产装置大多采用封闭式、半封闭式厂房或框架式装置进行生产,而原料的储存又大多以储罐形式采用露天方式储存,产品也大多为桶装或袋装在仓库内储存。因此,GB 51283在防火间距的设定上,本着既要遵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的要求,又要考虑《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 50160的规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统一标准要求。
2、细化了工艺过程的安全要求
精细化工生产工艺多样,风险特点不一,控制方式不同,简单地沿用《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 50160的通用要求是无法满足工艺安全个性化要求的。因此,GB 51283在工艺设施的本质安全方面,从泄压、防爆、阻火、紧急冷却等措施提出了具体的设计要求。
标准的颁布,使精细化工企业工程防火设计过程中的有了可依据的标准。它将进一步规范精细化工企业的工程设计,确保人身和财产安全,促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3、强调了非电气设备带来的风险
精细化工企业生产车间大多空间比较狭窄,物料泄漏后不易扩散,可燃蒸气遇到火花极易引发爆炸事故。引发爆炸的火花除了来自电气设施外,还有可能来自泵、风机、管道的机械摩擦或晃动接触产生的火花。非电气设备产生火花的风险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4、引入了不同危险度等级的管理要求
对精细化工工艺危险度等级进行确定是《关于加强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管三〔2017〕1号文)指出的“精细化工企业必须进行反应风险评估”的要求,通过反应风险评估确定生产工艺的危险度等级,并根据工艺危险度等级确定安全仪表系统的设计要求。
5、融合了安全仪表安全完整性等级的内容
化工企业对安全仪表系统的配置及安全性评定,主要在《石油化工安全仪表系统设计规范》(GB/T 50770)和《过程工业领域安全仪表系统的功能安全》(GB/T 21109)中进行规定,在GB 51283中融合了相关规定,明确了设计阶段必须对配备的安全仪表的安全完整性等级进行验证,并根据验证结果判定安全可靠性的要求。
二、《气雾剂安全技术》
(AQ3041-2011)
气雾剂产品,指内容物密封盛装在装有气雾阀门的容积不大于1升的容器内,使用时在推进剂的压力下内容物按预定形态释放的产品。产品以喷射的方式使用,喷出物可呈固态、液态或气态,喷出形状可为雾状、泡沫、粉末、胶束。
根据《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气雾剂如含有GHS定义的易燃物(易燃液体、易燃气体或易燃固体)成分,应该考虑将其归为易燃物。
气雾剂的危险性鉴定,涉及到燃烧热计算(或试验)、点火距离试验、封闭空间点火试验和泡沫试验的结果划入以下三个类别。
气雾剂的安全管理:
1、安全管理体系
保证气雾剂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职业健康为目标,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体系。
2、机构、人员和培训
企业应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气雾剂生产作业人员应接受安全生产技术教育和培训,经考试合格方可上岗作业。
3、应急救援
企业应根据生产使用危险化学品的物质性质,制订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救援器材、设备,并定期组织演练。
三、化妆品生产风险法规管控
1、化妆品的风险
化妆品风险具有客观性、偶然性、损害性和社会性。
客观性表现在化妆品中所含物质种类繁多,从客观上加大了使用风险。化妆品的特点是小而全,原料种类多,产品品种多,产品更新换代快,且多为间歇式生产,给生产稳定性控制增加了难度。
偶然性表现在不是所有使用者都出现同样的安全风险事件,也不是同一安全风险要素会导致所有使用者出现风险事件。
损害性体现在每一个安全事件都会不同程度地造成人体伤害,也会造成一定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效应。
社会性体现在社会公共安全,化妆品为公众广泛使用的日常消费品。
化妆品安全生产离不开政府科学监管、企业自律以及社会的共同参与。
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包括化妆品生产安全标准、化妆品风险监测评估、化妆品风险评估及化妆品风险管理等要素在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化妆品风险控制体系,并应有相应的措施作为保障,如建立包括安全指标在内的化妆品标准体系,鼓励和支持开展与化妆品安全有关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先进技术和管理规范研究,对化妆品生产实行许可制度管理,强化上市后的监督管理等。
化妆品企业在创造价值的同时,还要承担生产安全以及对员工、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企业作为化妆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在化妆品及原料生产经营过程中,要加强内部管理,鼓励引入GMP管理模式,确保生产经营过程安全可控。企业应加强科研创新,尤其在化妆品配方、生产工艺、原料选用和安全生产等方面。
化妆品安全风险控制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行业协会在政府与企业、消费者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与政府沟通,将化妆品行业信息传递给政府,为政府完善化妆品安全管理制度提供服务,通过行业自律加强化妆品行业内部管理,与消费者沟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完善化妆品行业内部管理制度;新闻媒体应该发挥在化妆品公益宣传和舆论监督方面的积极作用;社会团体、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群众的组织,具有来自群众的优势,可以鼓励他们开展化妆品安全普法宣传工作,对化妆品安全进行社会监督;消费者对化妆品安全具有知情权,对化妆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具有建议权,也对化妆品生产经营违法行为具有举报权,发挥他们的作用,对快速、有效发现和控制化妆品安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内容为李平辉在2020第四届中国化妆品(白云美湾)国际高峰论坛上的精彩分享。
本文源自:中国美妆网
作者:李平辉/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整理者:龙菲/中国美妆网
责编:龙艳玉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5-16
- 2025-05-14
- 2025-04-27
- 2025-04-23
- 2025-04-22
- 2025-04-17
- 2025-04-16
- 2025-04-14
- 2025-04-07